教学要求
内容体系
内容要点
绪论 草业概念与背景知识
草地的概念及种类,草业概念的提出与发展,草业的特点,中国草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重点考查草地及草业的概念,草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章 草地植物的生物学基础
株丛、上繁草、下繁草、再生等概念。草地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特性,牧草的物候期,牧草发育中的营养物质动态及牧草的再生性。重点考查概念、禾本科草类和豆科草类的生长发育、多年生牧草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过程中形态变化、环境要求,牧草的分蘖(枝)、营养繁殖方式以及类型。
第二章 草地植物的生态学基础
生态因子、生活型、群落演替、草地生态系统等概念,草地植物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因子对于草地植物的作用以及植物适应形成的各种生态类型。草地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群落的形成与演替,草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的作用地位和生态平衡。重点考查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以及土壤因子对于草地植物的生态作用,草地植物对环境适应所形成的生活型。草地群落的数量特征、群落的演替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过程。
第三章 草地资源
中国草地资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我国草地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和草地的类型。重点考查我国草地分类系统、温性草原、温性草甸等主要草地类型及特点。
第四章 人工草地的建植与管理
人工草地、根瘤、混播等概念。人工草地的种类以及建设过程中土地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相关的关键技术要求。重点考查人工草地概念、种类,混播技术的优点,草田轮作的概念、优点。
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
自由放牧、划区轮牧、草地利用率、采食率、放牧强度、草地载畜量等概念。天然草地放牧利用的优越性,放牧利用对草地的影响,科学合理放牧利用草地的技术措施以及我国草地放牧利用的制度和方法。重点考查概念、放牧对草地的影响、放牧利用技术以及划区轮牧。
第六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割草地、干草等概念。草地上牧草刈割技术,牧草在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含量变化规律,刈割牧草的干燥及贮藏方法。重点考查割草地利用的刈割技术、刈割牧草的干燥方法以及牧草营养物质和水分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第七章 草地退化与恢复
草地改良、草地退化、草地封育、草地补播、草地杂草、有毒植物、有害植物等概念。退化草地的特征、成因和现状,草地治标和治本改良的技术方法,包括草地复壮及补播、草地水分条件的改善、草地有毒有害植物的防除、草地鼠虫害的防除等。重点考查概念、退化草地形成的原因、特征和草地改良的具体技术方法。
重点难点
1.有关草业、草地、草原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随着草业科技和生产的进步和发展,草地、草原等概念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内涵发生不断的变化,而“草业”也被更多学者和群众所接受。
2.重点掌握生态因子,以及与各生态因子为主导的草地植物生态类型。区别生活型和生态型的差异。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指标。
3.掌握草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掌握我国草地资源分类的植物生境学分类法。
5.掌握放牧对草地的影响,区别自由放牧和分区轮牧方式的差别。
6.掌握牧草刈割后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
7.掌握引起草地退化的原因、退化草地的一般特征和改良技术措施。
学习安排(以章为单位)
学习内容 |
讲课时长 |
自学时长 |
试验时长 |
上机时长 |
其它 |
备注 |
绪论 | 2学时 |
|||||
第一章 草地植物的生物学基础 | 4学时 |
|||||
第二章 草地植物的生态学基础 | 6学时 |
|||||
第三章 草地资源 | 2学时 |
|||||
第四章 人工草地的建植与管理 | 4学时 |
|||||
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 | 4学时 |
|||||
第六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 4学时 |
|||||
第七章 草地退化与恢复 | 4学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