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
(一)细胞一般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
(二)染色体:
是细胞核中能自我复制的部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是恒定的。一般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称为二倍体。性细胞中为n,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有来自父母双方的形态相同的成对染色体,称同源染色体。生物中与性别形成有关的一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其余的称常染色体。
三、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过程可以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
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复制后均等而准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遗传物质维持了个体的正常发育和生长,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减数分裂
动物每个初级精母细胞或卵母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染色体只分裂一次,子细胞(性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原来的一半。
第二章 遗传的统计学基础
统计学是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收集数据是取得数据资料的过程,例如通过抽样调查或科学试验获取。正确的结论只能来自高质量的资料。
在遗传学与育种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常常需要对来自群体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指导育种实际,这就需要利用统计学的知识。
一、总体、参数、样本与统计量
二、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
(一)平均数:是度量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指标。
在一组资料中,所有观测值的总和被观测值个数除所得的商数,称为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或均数。
(二)方差与标准差
仅仅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不够的,还需要用一些度量离散趋势的指标来反映集中趋势的代表程度。
1、方差:是各个观测值与平均数的离差(离均差)平方的平均数。
2、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
三、相关与回归
(一)相关
研究变量间关系的强弱程度,变量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并称之为相关关系。
(二)回归
研究由某些变量的变化去估计或预测另一些变量的变化,即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因果关系,并称之为回归关系。
与育种有关的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相关、回归等。
对总体的特性常用样本的研究结果去推断,即用样本的统计量,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推断总体的参数。
数量性状的变异一般呈正态分布,根据正态分布的特点,可了解在距离平均数不同区间包含的个体数量。
相关系数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强弱和方向。回归系数表示依变量和自变量间的依存关系。
在动物育种中,这些统计量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
一、细胞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性状、显性、隐性、杂合体、纯合体、回交、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多因一效、一因多效、连锁、连锁群、母体效应、核外遗传等。
二、分离规律
现代遗传学的诞生的标志是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
分离规律的要点:
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是成单的。F1在形成配子时,一对杂合基因的两个成员,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产生等数的两类配子。
F2有三种基因型,比例为1:2:1,两种表现型,显、隐性之比为3:1。
三、自由组合规律
也称独立分配规律,阐明两对以上性状的遗传规律。
自由组合规律讲的是二对或二对以上基因的杂种一代在形成配子时,各对基因的分离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扰的,不同对基因间又是自由组合的。
从数量上看,子二代4种表现型的比例是9:3:3:1。
四、连锁遗传规律
当所研究的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F2性状的分离将不符合9:3:3:1的理论比例,而是亲本组合的实际数比理论数多,重新组合的实际数比理论数少,这种原来在亲本组合在一起的性状在F2也时常组合在一起的现象,称为连锁遗传。
同一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不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有时同一对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彼此间交换一个节段。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阶段,即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相互交换各自的等位基因以新的组合进入配子。这种现象称为基因互换。
总之,基因的互换重组,增加了变异性,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发展。
第四章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动物雌雄个体间有着很大的差别。通常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这一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除此之外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一、性染色体类型与性别决定
动物性别主要有以下2种性染色体类型:
XY型:全部哺乳动物,大部分的两栖类、爬行类,部分的鱼类、昆虫属于此类。性染色体在形态上差别很大。雌性个体为同配性别,为XX型,雄性个体为异配性别,为XY型。
ZW型:鸟类、鳞翅目昆虫、某些两栖类及爬行类、鱼类的性染色体类型属于此类。雄性为同配性别,用ZZ表示;雌性为异配性别,用ZW表示。
二、性染色体的数目决定性别
三、染色体组的倍性决定性别
四、基因决定性别
性别决定是在受精的瞬间就确定了的,是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Y染色体编码性别决定因子,这种因子通过特异的决定雄性性腺——睾丸的发育,即可决定动物的性别。
五、动物性别控制
主要采用三种途径,一是在人工授精前对X和Y精子分离以控制性别;二是在胚胎移植前对胚胎的性别进行鉴定;三是通过控制外环境来控制性别。
六、伴性遗传
又称性连锁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是伴随性别而传递的,因此是与性别有密切联系的一种遗传方式。
鸡的芦花羽色、快慢羽、金银色羽、矮小等性状也都是伴性性状,现代养鸡生产中使用快慢羽、金银色羽的伴性遗传用于雏鸡的性别鉴别。
七、从性性状
是指在不同性别中具有不同表现的性状,从性性状在两个性别中均可以得到表达,只是同一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的性别中其显隐性关系不同。控制从性遗传的基因称为从性基因,一般位于常染色体。
八、限性性状
限性性状仅在一个性别中表现出来。
限性性状的遗传方式称为限性遗传。
控制限性性状的基因称限性基因。
限性基因可以在性染色体上也可以在常染色体上,这些性状可以是单基因或少数几个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也可以是多基因的数量性状。
第五章 分子遗传学基础
一、核酸的分子结构
核酸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是由许多单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多核苷酸链,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
核苷酸由碱基、戊糖(也称核糖)和磷酸三部分构成。DNA中的戊糖为脱氧核糖,RNA所含的戊糖为核糖。
二、DNA的复制
DNA的复制就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一条与亲代模板结构相同的子代DNA分子的过程。遗传信息通过亲代DNA分子的忠实复制,随着细胞的分裂而传递给子代。
三、三联体密码与密码表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DNA,但生物有机体的遗传特性仍然需要通过蛋白质来得到表达。mRNA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对遗传密码的翻译实现的。
DNA或mRNA的四种碱基共组成64种密码子, 其中61个密码子编码常规的20种氨基酸,3个密码子为肽链终止密码。mRNA上每三个相邻核苷酸组成一个三联体密码,编码一种氨基酸。遗传密码以三个核苷酸为一个阅读单元,连续阅读,不重复也不能跳过任何核苷酸,即密码子无逗号。遗传密码具有通用性,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
遗传密码的基本特点:在蛋白质合成中,每一种密码子对应一种氨基酸。氨基酸只有20多种,可起编码作用的有义密码子达61个,这意味着存在一种以上密码子对应一种氨基酸的情况。密码子还具有方向性。
四、蛋白质的合成
翻译的过程分为翻译起始,肽链的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
五、中心法则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通过DNA的复制把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在子代的个体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通过转录过程由DNA传递到RNA,然后翻译成特异的蛋白质,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遗传性状,这种遗传信息的流向,称为中心法则。
六、基因的概念
从4方面理解基因:
基因是一个突变单位,突变的本质是基因的改变,最终导致生物遗传性的改变;
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以遗传密码的方式携带遗传信息,发出指令产生各种生物表型;
基因是一个重组单位,由于重组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和生物的多样性;
基因是一个调控的和可调控的单位。
七、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通过对遗传物质的直接操作,把供体细胞中的基因或DNA片段提取出来,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经过体外加工重组,或者把人工合成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并获得新的遗传特性的技术。
八、动物克隆技术
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科学家首次利用绵羊的乳腺细胞(体细胞)成功培育了首例克隆绵羊多莉,引起了世界范围的轰动。多莉羊的成功是因为它属于体细胞克隆范畴,或者叫真正的哺乳动物克隆技术。
(一)克隆指产生无性繁殖系的过程,可译作无性繁殖或复制。
(二)动物克隆的技术路线:
1、体细胞系的建立;2、Go期的诱导;3、卵母细胞的收集和去核;4、细胞融合与激活;5、重组胚的培养;6、胚胎移植;7、体细胞移植后代的鉴定,确定后代是否真的来源于供体细胞系细胞。
(三)动物克隆的意义
1、能够快速复制出优秀种畜;
2、是最理想的实验动物;
3、保护濒危动物。
第六章 遗传信息的改变
一、基因突变:是发生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改变。
二、基因突变的遗传效应
(一)碱基置换的遗传效应可分三种不同的情况:
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同义突变。
(二)移码突变的遗传效应
移码突变的遗传效应对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突变通常产生无功能的蛋白质。
三、基因突变产生的原因
按照发生原因可划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两种。
(一)自然发生的突变:DNA复制错误,DNA的自发性化学变化等都属于自然突变。
(二)诱发突
化学诱发突变:碱基类似物的诱发突变;DNA修饰剂;烷化剂;结合到DNA分子上的诱变化合物
放射线诱发的突变:放射线包括非离子射线和离子射线,前者为紫外线,后者包括X射线、γ射线以及宇宙射线等。
四、染色体畸变
(一)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可分为整倍体变异和非整倍体变异两种类型。
(二)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1、缺失:是指染色体部分丢失,即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带有基因一起丢失,从而引起变异的现象。
2、重复:是使染色体区段加倍的一种结构变异。
3、倒位:染色体 发生断裂,而后重复愈合。
4、易位:染色体节段的转变。
第七章 质量性状的遗传
一、 质量性状的意义
质量性状:是指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型之间不存在连续性的数量变化,而呈现质的中断性变化的那些性状。它由少数起决定作用的遗传基因所支配,遗传效应稳定,受环境影响小。
质量性状中有些是重要的经济性状,特别是毛皮用畜禽,另外遗传缺陷的剔除,品种特征如毛色、角型的均一,遗传标记如血型、酶型、蛋白类型的利用,都涉及到质量性状的选择改良。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具有质量性状基因的特征,在鉴别和分析方法上也采用质量性状基因分析的方法,因此质量性状的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常选的质量性状
家禽的羽色、羽速、矮小型鸡、家畜血型、血液蛋白多态性及乳蛋白多态性等。
三、有害基因的分类
致死基因;
半致死基因;
低生活力基因。
第八章 群体遗传学
一、群体遗传学
是为研究群体遗传结构和变化而发展起来的遗传学分支。其主要意义在于将群体中基因频率分布与变化,按孟德尔遗传原理予以分析阐述,是研究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必备理论,又是进行动植物改良的必要工具。
二、基本概念:群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三、哈迪-温伯格定律要点
四、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
(一) 突变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迁移引起的基因频率变化;
(三)选择对群体基因频率的影响;
(四)遗传漂变 在所有群体中都能出现,群体很小时,漂变的效应明显;
(五)随机交配的偏移。
第九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一、数量性状的概念
个体间性状表现的差异只能用数量来区别,性状变异是连续的,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对环境影响敏感。
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通常将对数量性状有较大影响的基因座称为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它是影响数量性状的一个染色体片段,而不一定是一个单基因座。
三、数量性表型值和方差的剖分
(一)表型型值的剖分
根据数量性状的微效多基因假说,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将数量性状表型值(P)线性剖分为基因型值(G)和环境离差(E)两个部分,即
(二)表型值方差的剖分
在群体中,由于个体间存在差异,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就存在变异。根据方差的可加性和可分性,方差可以按其成因剖分。与表型值的剖分类似,对表型方差可做同样的剖分。
(三)群体表型平均数的育种意义
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是代表群体的集中性。
在大的群体中,群体表型平均数相当于群体育种值平均数。
我们很重视这个指标,在引种时,不仅要看一头种畜本身的生产性能,而且要看种畜所在群体的平均生产性能。
四、遗传参数
群体遗传学与统计学相结合,应用于数量性状产生了数量遗传学。3个新的概念,即重复力、遗传力和遗传相关是非常重要的遗传参数。
(一)遗传力:狭义遗传力是指数量性状育种值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在世代传递中是可以稳定遗传的。因此它在育种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重复力:是衡量一个数量性状在同一个体多次度量值之间的相关程度的指标。
重复力可用于验证遗传力估计的正确性,可用于确定性状需要度量的次数。
(三)遗传相关:育种值之间的相关。
可以用于间接选择,不同环境下的选择,和多性状选择。
第十章 畜禽与品种
一、家畜的概念
“家畜” 指经人类驯化了的野生动物。
二、 广义的家畜:是指在人类驯养下,能够顺利繁殖、具有相当大的群体数量、具备一定的表现特征且遗传稳定,用于生产具有经济价值产品的动物,也称农业动物。
三、狭义的家畜:指驯化的哺乳纲动物,鸟纲的驯化动物特称为家禽。
现在最常见的家畜家禽:猪、马、牛(普通牛)、绵羊、山羊、鸡、鸭、鹅、兔、狗、猫;较常见的有驴、骡、骆驼(双峰驼、单峰驼)、牦牛、林麝、梅花鹿、火鸡、鸽、鹌鹑、珍珠鸡、番鸭、鱼鹰、鸵鸟等。
第十一章 生产性能测定
一、生产性能测定的意义
在动物育种中,生产性能测定是指确定家畜个体在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性状上的表型值的育种措施,
其目的在于:为家畜个体遗传评定提供信息;为估计群体遗传参数提供信息为评价畜群的生产水平提供信息;为畜牧场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为评价不同的杂交组合提供信息。
生产性能测定是家畜育种中最基本的工作,它是其他一切育种工作的基础。
二、生产性能测定的原则
(一)测定性状的选择
测定的性状应具有足够的经济意义;所测定的性状需有一定的遗传基础;所选择的性状需尽可能地符合生物学规律。
(二)测定方法
要保证所得的测定数据具有足够的精确性;所用的测定方法要有广泛适用性;尽可能地使用经济实用的测定方法,降低育种成本。
(三)测定结果的记录与管理
对测定结果的记录要做到简洁、准确和完整;标清影响性状表现的各种可以辨别的系统环境因素;对记录的管理要便于经常调用和长期保存。
三、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
(一)测定站测定
测定站测定是指将所有待测个体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或某一特定的牧场中,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性能测定;
(二)场内测定
(三)个体测定、同胞测定和后裔测定
(四)大群测定和抽样测定
第十二章 选择原理
一 选择的分类
(一)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二)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关系
二、选择的创造性
选择不是过筛子,它可以使后代产生亲代中没有的新的性状或达到新水平。 选择能改变基因频率,选择能够累积和加强变异。
三、质量性状的选择
(一)隐性基因的选择
对隐性基因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显性基因的淘汰过程。通过对显性个体和杂合子的淘汰可以完成。
(二)对显性基因的选择
对显性基因的选择,意味着淘汰隐性基因。首先是鉴定出隐性纯合个体,并将其淘汰。但是,由于显性杂合个体也携带隐性基因,根据表型淘汰隐性纯合个体;测交鉴定显性杂合个体。
(三)对伴性基因的选择
在家禽育种和生产中,较多地应用伴性基因,在鸡的性染色体Z上有许多伴性基因。在鸡育种中,根据羽速和羽色基因的伴性遗传规律,可以选育羽速自别和羽色自别的配套系。
四、数量性状的选择
(一)选择的指标
1、选择差:是由被选择个体组成的留种群数量性状的平均数与群体均数之差。
2、选择强度:是标准化的选择差。选择强度通常用小写字母“i”表示。
3、直接选择反应:通过选择,在一定时间内,使得数量性状的改进量。用R表示。
4、世代间隔:是指子女出生时,父母的平均年龄。这些子女是种畜。用L表示。
(二)单性状选择的方法
1、单个体选择:只是根据个体本身性状的表型值选择。
(2) 家系选择:以整个家系为一个选择单位,只根据家系均值的大小决定家系的选留。
(3) 家系内选择:是根据个体表型值与家系均值的偏差来选择,不考虑家系均值的大小。
(4) 合并选择:使用家系均数和家系内偏差两种信息来源的方法,即合并选择。根据性状遗传力和家系内表型相关,分别给予这两种信息以不同的加权,合并为一个指数I。
(三)多性状选择的方法
1、顺序选择法:指对计划选择的多个性状逐一选择和改进,每个性状选择一个或数个世代,待所选的单个性状得到理想的选择效果后,就停止对这个性状的选择,再开始选择第二个性状,达到目标后,接着选择第三个性状,如此顺序选择。
2、独立淘汰法: 将所要选择的动物每个生产性状各确定一个选择标准,进行选择。
3、综合指数法:将所选择的多个性状,根据它们的遗传基础和经济重要性,分别给予适当的加权,然后综合到一个指数中,根据指的高低选留。因此综合种指数法具有最好的选择效果,是在动物育种中应用最广泛的选择方法。
第十三章 个体种用价值评定
一、育种值
个体的种用价值,即育种值,是指个体如果作为种畜对后代群体所能提供的遗传贡献。
二、利用单一类亲属信息估计个体育种值
一般常用的亲属类型有4种:个体本身、亲本及祖先、同胞、以及后裔。无论利用何种亲属的信息,都是利用以下的回归方程来对个体的育种值进行估计:
(一)个体测定
个体测定即利用个体本身的性状测定值对其育种值进行估计。
(二)系谱测定
利用系谱信息估计个体育种值。系谱信息包括个体的父母及祖先的性状测定信息。
(三)同胞测定
根据同胞信息估计个体育种值。有全同胞和半同胞之分。
(四)后裔测:
利用后裔信息估计个体育种值。
三、多性状的育种值估计
(一)顺序选择法;
(二)独立淘汰法;
(三)综合指数法:
首先根据育种目标定义一个综合育种值,它是将要选择的各性状的育种值根据它们的经济重要性,加权合并后得到的值,即
四、BLUP育种值估计
第十四章 选配
一、选配的概念
为了达到特定目的,人为确定个体间的交配体制 。
二、品质选配
又称选型交配。它所依据的是交配个体间的品质对比。
包括质选配和异质选配。
三、亲缘选配
依据交配双方亲缘关系远近进行选配。分近交和远交。
四、近交
(一)近交系数:个体的近交系数是指在该个体的任一基因座上的两个基因为同源相同基因的概率。
(二)交系数的计算
(三)亲缘系数:是个体间亲缘关系远近程度的一个度量。
其计算公式为:
第十五章 品种与品系培育
一、品种的培育
品种是人工选择的产物,是畜牧学的分类单位。培育新的品种是动物育种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 培育新品种的途径有多种,如选择育种、引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等,现在已有人提出了分子育种的新途径。
二、杂交育种方法
(一) 简单杂交育种:只用两个品种的杂交来培育新品种时,称作简单杂交育种。
(二)复杂杂交育种:用三个以上的品种杂交培育新品种,称为复杂杂交育种。
三、品系的培育
(一)品系的概念:
在品种内,凡是具有共同的优良特性,并能稳定遗传的种用群体称作品系。品系应具有的条件:
1、有突出的优点,这是品系存在的首要条件,也是区分品系间差别的标志;
2、性状遗传稳定;
3、血统来源相同;
4、具有一定数量。
品系作为动物育种工作最基本的种群单位,可加速现有品种改良。
(二) 品系的类别:地方品系;单系;近交;群;专门化品系。
第十六章 杂种优势的利用
一、杂种优势的概念
不同品种、品系间杂交产生的杂种,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两个亲本纯繁群体的现象。
二、表示杂种优势的方法:
一种是杂种平均值超过亲本纯繁均值的百分率,用杂种优势率表示;
另一种是杂种平均值超过任一亲本纯繁均值,用杂种优势比表示。
三、杂种优势的分类:
个体杂种优势、母本杂种优势和父本杂种优势。
(一)个体杂种优势:表现为杂种个体本身在生长、繁殖、生活力和其他性状等方面的提高。
(二)母本杂种优势:指杂种母畜代替纯种母畜所得到的杂种优势,如产仔数的增加。
(三)父本杂种优势:是指杂种公畜代替纯种公畜所得到的杂种优势。
四、杂交的种类
(一)导入杂交:如果一个品种已有较高的生产性能,但还存在某些或个别缺点,而这些缺点用本品种选育不能很快得到改进,这时可以考虑采用导入杂交,又叫引进外血。
(二)级进杂交:当需要改变原有品种主要生产力方向时,我们可以采用级进杂交。
(三)育成杂交: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种进行杂交,在后代选优固定,育成新品种的杂交方法叫育成杂交,也称杂交育种。
(四)经济杂交:在动物生产中,为了获得高产、优质的商品代而使用的杂交方法。如二元杂交、三元杂交、四元杂交、轮回杂交、顶交、近交系杂交等。经济杂交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最大的杂种优势。
(五)远缘杂交:不同物种间杂交属于远缘杂交。马和驴是杂交产生骡。
五、种优势利用的主要环节
(一)杂交亲本的选优;
(二)品系间杂交;
(三)配套杂交:配套杂交属于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个种群、多个层次;
(四)经济杂交。
第十七章 繁育体系与育种组织
一、繁育体系的概念
繁育体系是有效地开展动物育种和杂交利用的一种组织体系,是由一系列育种和生产单位组成的。动物育种规划必须通过繁育体系中的实体来实施,把育种目标变为现实。是“金字塔”形的繁育体系。
二、遗传改进的传递
家畜家禽改良是通过对种畜、种禽的选择,在核心群中取得一代又一代的进展。核心群取得的遗传改进,通过繁育体系,逐级地推广至繁殖群,扩展到商品群。这意味着用于核心群的投资主要不能从核心群本身得到回报,而要通过繁育体系,最终在商品群上显示投资效益。
三、遗传改进的传递
家畜家禽改良是通过对种畜、种禽的选择,在核心群中取得一代又一代的进展。核心群取得的遗传改进,通过繁育体系,逐级地推广至繁殖群,扩展到商品群。这意味着用于核心群的投资主要不能从核心群本身得到回报,而要通过繁育体系,最终在商品群上显示投资效益。
四、繁育体系的主要形式
(一)猪的繁育体系
原种场:纯繁、保持和提高纯种猪的性能水平,为繁殖场提供种猪。
繁殖场:饲养由原种场转入的纯种猪,并繁殖扩群,同时还要按选种要求详细记录生产性能资料,为原种场提供依据。
商品场:生产商品猪。无论是二元或三元杂种商品场都应给养猪专业户提供小猪。
(二)蛋鸡、肉鸡的繁育体系
原种场:用现代选种方法育成多个纯系,为繁殖场提供经配合力测定的曾祖代种鸡。
测定站:测定由原种场生产的纯系和不同的杂交组合,包括2系、3系、4系杂交组合,把经过测定的纯系提供给原种场,筛选出配合力好的纯系进行配套。
繁殖场:繁殖扩群,把曾祖代或父母代种鸡扩繁为祖代或父母代种鸡。为商品场提供商品鸡。
商品场:利用商品蛋鸡或商品肉鸡生产。这里也包括养鸡专业户的参与。
五、育种组织
宏观的育种工作组织:动物育种工作在许多方面必须置于国家的统一领导、宏观调控下进行,政府有关部门在决策前,要充分听取由专家组成的各育种委员会的意见,并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作用。要确定动物育种的方向与任务,家畜、家禽品种区域规划与良种基地的建立,建立育种辅导站,研究会等。
六、场内育种管理的技术措施
(一)整理畜群;核心群、基本群;
(二)完善档案制度;育种记录;无纸记录系统;
第十八章 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一、世界性的动物遗传资源危机
在世界范围地面临着品种资源的锐减的问题。
地方品种的灭绝,不仅是现有资源丢失的问题,同时也是动物育种素材的损失,可能对未来的动物育种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二、《全球家养动物遗传资源管理战略》的制定
在对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的行动中,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承担了重要的角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世界资源协会等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92年6月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由包括中国在内的167个国家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三、我国丰富的动物遗传资源
人类自12 000多年前开始动物训化以来,已有约40多种哺乳动物和禽类被驯化。
我国拥有家养动物22个种,其中:
黄牛、瘤牛、亚洲水牛、猪、牦牛、绵羊、山羊、马、馿、双峰驼、犬、驯鹿、猫、兔、鸡、鸭、瘤头鸭、鹅、鹌鹑、家鸽、火鸡、珠鸡。
首批列入《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的畜禽品种就有280余个,其中包含有部分培育和引入品种。中国家养动物资源目前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2009年将出版《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
四、保种的概念和意义
动物遗传多样性保护就是要尽量全面、妥善地保护现有的动物遗传资源,使之免遭混杂和灭绝,其实质就是使现有的基因库中的基因资源尽量得到全面的保存,无论这些基因目前是否有利用价值,简称保种。
五、保种的原理和方法
原位保存:
在自然生境条件下维持一个活体家畜群体:
易位保存:
利用冷冻保存胚胎、精液、卵子、体细胞、以及DNA文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