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
课程及教学简介
  1.本课程地位、性质、特点及学习目的理论到实践,社会实用性
  通过对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及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概要介绍,使学生对社会保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有深刻认识,能够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能够结合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的现实,研究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对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规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2.社会保障课程基本内容
  3.关于主要教学环节

  课程讲授
  教材和参考资料阅读作业考试
  4.社会保障课程与相关课程或知识领域内容关系
  课程特点—综合性
  涉及社会学、管理学(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公共政策)、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某些观点、方法、内容
  “社会保障”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种手段,研究和关注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
  —属于经济学研究范畴
  “社会保障”直接目的—保持社会安定、稳定,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
  —属于政治学研究范畴
  “社会保障”是从社会总体出发,以社会的人为中心,为解决社会问题采取社会政策和预防性措施,合理运用社会保障手段调节收入差距、消除贫困
  —属于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谈“社会保障”的义务性、法律性(用立法规定保障人、被保障人的权利义务)
  —属法学研究范畴
  因此,要求学习时注意
  融会贯通学科领域,联系思考社会总体和部分关系
  5.社会保障课程学习要求
  ·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
  ·观看课程讲解
  ·把握课程内容、要点
  ·完成作业(或课程调查)
  ·参加考试
  6.社会保障课程学习方法
  1)课程的讲解提示和教材阅读课程的讲解提示
  教材及参考资料阅读
  详细了解和掌握讲述内容、要点,深入复习理解,思考问题
  教材内容结构
  
  2)作业
  根据课程讲述和阅读要求,完成作业
  (思考题=复习)
  课程重点讲述
  第1章、第2章、第4~7章、第9章、第12章及“发展与问题”部分
  课程增加内容
  农村社会保障
  (第5章第4节、第6章第4节)
  课程结语(发展与问题)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热点问题的思考

第一章 社会保障导论
要求
  了解社会保障的概念和本质规定,了解社会保障基本理论,掌握社会保障的内涵和特征、社会保障的功能等,认识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及趋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模式、共同特点、启示,把握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教学重点

  社会保障基本理论,掌握社会保障的内涵、特征和功能,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模式共同特点,启示
  社会保障
  —社会的稳定器
  —社会的安全网
  —社会改革的“缓冲器”
  社会保障
  social security“社会安全”
  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效率)
  社会保障
  “让不适者也能生存、发展”(人权、社会进步、文明)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内涵和特征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

  西方各国对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社会福利论
  贝弗里奇
  “社会保障是指人们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死亡、薪金中断时,予以经济援助,并辅助其生育婚丧的意外费用的经济保障制度”
  —为国家福利型的社会保障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社会安全论
  社会保障即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
  —种社会安全机制
  社会安全网
  (三)收入保障论
  国际劳工组织
  维持基本生活的收入补贴
  (四)生存权利论(教材)
  我国学术界
  “社会福利说”、“收入再分配说”、“社会安全说”
  把社会保障等同于社会保险的“社会保险论”
  各国都依据自己的特点和认识来描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包含的主要共同点
  社会保障制度
  —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或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制度
  现代社会保障具有以下基本含义
  第一,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第二,国家或政府通过立法,举全社会之力来实施的、社会性保障
  第三,参加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义务,获得社会保障是公民的权利

  权利和义务相对应是社会保障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
  在社会保险中,社会劳动者社会保险的待遇和给付标准,是与个人保险金的缴纳水平和缴纳时间的长短挂钩的
  第四,社会保障的本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
  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不同收入阶层或阶层内部人员的再分配(国民收入二次分配)
  按需分配
  收入转移—社会公平
  第五,社会保障的对象—社会的全体成员
  《宪法》权利—人人有权利≠人人有份
  第六,社会保障水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包括最低的生活需要,避免因分配不当造成的鼓励懒惰机制
  综合上述内容,社会保障定义为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用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办法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对社会的贫困群体实行社会救助,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保障
  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者其收入无法维持必要的生活水平时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保障其享有基本的生活权利;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各类福利设施,以安定社会、促进经济增长和增进公民社会福利的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事业
  定义要点
  1.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代表全社会)
  2.目标—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3.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相应的社会立法
  4.出发点—弥补在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中被削弱的家庭功能
  识记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 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国际上对社会保障制度概念内涵的解释不同
  英国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旨在保护全体公民个人及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风险而在收入上所遭受的损失,并借助公共服务(如免费医疗)和社会救助(如家庭生活补助)以提高全民福利
  包括
  社会保险计划、保健、福利事业和各种维持收入计划
  英国强调社会责任,奉行普遍性原则
  德国
  社会保障—即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是为因疾病、残障、年老等事故丧失劳动能力或遭受意外事故而不能参与市场竞争者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目的在于通过社会保障使其重新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
  德国强调个人责任,奉行特殊性原则
  美国

  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网
  认为是依据政府法规构建的、旨在避免公民因退休、疾病、残障、年老、失业等原因而中断或丧失收入来源,并为公民提供因结婚、生育和死亡带来的特殊开支以及抚育未成年人的家庭津贴的保障体系
  国际劳工组织
  “社会通过采取—系列公共措施(公共政策)来向其成员提供保护,以便与由于疾病、生育、工伤、年老、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原因造成减薪或大幅度减少工资而引起的经济和社会贫困进行斗争,并提供医疗和对有子女的家庭实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