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教学:
主讲药学、医学本科生及研究生多门必修(必选)课程的教学,包括:“中医药学基础”、“中医药基础理论及其现代研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思路与方法”。
主讲选修课“中医食养食疗学”(校内、校际)、“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校际)、“中医方药研究思路与方法”(校内)。
科研:
1、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完成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90-97年);
2、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完成“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特殊专项”(九八五工程)中的子课题2项;
3、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完成“211”“十五”项目“现代药学与新药”学科群建设子课题,“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筛选、鉴定一体化技术及药用植物粗提物与组分样品库的建设”;
4、参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中药抗癌活性成分筛选”, 负责子课题 “蟾酥活性成分脂蟾毒配基抗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5、主持或参加完成横向课题10余项,经费100余万元;
6、参加协作课题“复方丹参滴丸及单味药、主要有效成分改善微循环障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第二完成人,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及各课题组的协调,经费280万元,已完成;
7、参加协作课题“养血清脑颗粒及单味药、主要有效成分改善急性、慢性缺血再灌注脑微循环障碍、脑神经损伤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第二完成人,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及各课题组的协调,经费220万元,正在进行。
论文及论著:
作为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完成科研论文16篇、参加完成论文近30篇,参加编写论著5部,其中10篇(部)获得各级奖励。
主要奖励及荣誉:
1、参加完成的“益气养阴方的扶正解毒与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课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参加者,1994年。
2、参加编写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年,第一版)1995年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国家奖)和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级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完成的“衰老机制的中医新学说及其实验验证”1996年获北京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
4、“补虚抗老方药的免疫调节途径”1993年获辽宁中医杂志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
5、“补肾化瘀法延缓衰老机理研究”1993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奖,第一作者。
6、“八味地黄汤、丹坤方、八味丹坤方对老年小鼠自由基代谢调整作用的对比研究”获1997年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
7、“六味地黄汤与八味地黄汤延缓衰老机理的对比研究回顾”获1997年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第一作者。
8、1992年、1998年两次被评为北京医科大学优秀教师。
9、1991年、2000年被评为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先进工作者。